藏民
民者,邦之本也;藏民者,治国之要术也。夫藏民者,非匿民而不顾,非欺民而自利,乃怀民于心,忧民之苦,谋民之福,护民之安也。
上古之世,唐尧虞舜,仁心爱民,察民之所需,顺民之所欲。耕田渔猎,与民同劳;衣食住行,与民共苦。是以民皆戴之,颂其德馨,传其美名,成千古之圣王。
昔者,商汤之兴,以宽仁为策,藏民于念。见民之饥寒,自责其过;闻民之怨怼,反躬自省。去苛政,施惠政,恤孤贫,赈灾荒。故能得民之心,聚民之力,终成汤武之业。
周之文武,敬天保民,分封诸侯,以安天下。周公制礼作乐,以序民之伦常,教民之道德。其心忧民,其行藏民,是以周室享祚八百余年。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然亦有明君贤臣,知藏民之重。齐之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其政在富国强兵,亦在藏民恤民。轻徭薄赋,通商惠工,使齐之民富而国安。
秦之商鞅,变法图强,以耕战为本。虽法令严苛,然其意在富国强兵,藏民于业。使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遂强而并六国。
汉之文景,崇黄老之术,与民休息。薄赋敛,省刑罚,宽政在民。文帝尝亲耕以劝农,景帝务节俭以养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为汉武之盛奠定根基。
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理。纳谏如流,任用贤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藏民之苦乐于心,忧民之饥寒于怀。故有贞观之治,四海宾服,万国来朝。
宋之仁宗,性仁厚,恭俭律己,宽以待民。在位期间,名臣辈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其藏民之政,使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昌盛。
明之太祖朱元璋,起于草莽,深知民间疾苦。立国之后,严惩贪腐,均田减税,奖励农桑。其藏民之心,意在保民之生计,固国之根本。
清之康熙帝,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定边疆。同时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其藏民之策,使清朝初现盛世之象。
今之世,中华复兴,国势日盛。为政者当以古为鉴,藏民于心。察民之情,知民之需,解民之困,应民之求。兴教育,启民智,育英才,强国家之基;修水利,垦农田,保丰收,固民生之本;建工厂,兴实业,促贸易,增民富之源;严律法,正纲纪,保民安,创和谐之境。
然藏民非易事也。当防官吏之贪腐,杜权力之滥用。使政通人和,令行禁止。当除奢靡之风,倡节俭之德。以俭养廉,以廉护民。当破形式之弊,务实效之功。不搞面子工程,只求民生实惠。
夫藏民者,当以诚心待民,以公心为民。不以权谋私,不以势压民。听民之声,纳民之谏。与民同甘苦,共患难。如此,则民心归向,国祚永昌。
吾辈生于斯世,当思藏民之义,行藏民之道。为官者,清正廉洁,为民造福;为民者,遵纪守法,勤奋自强。上下一心,共筑强国之梦,同创盛世之业。则中华复兴,指日可待矣。
且夫藏民之要,在于持之以恒。不可因一时之利而忘民,不可因一时之困而弃民。当以长远之目光,谋民之福祉;以坚定之信念,行藏民之政。
又云,藏民之德,当普及于天下。使四海之内,皆以藏民为念。则邦国兴,社会安,人民乐。此乃长治久安之道,万世不易之理也。
故曰:藏民者,国之基也;得民者,国之兴也。为政者当慎思之,笃行之,不可须臾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