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平
世之众人,多骛于高远,求乎非凡,鲜知藏平之妙。夫藏平者,非庸碌之态,非颓靡之心,实乃深蕴大智之理也。
平者,常也,凡也,世之常态也。然藏平于内,非易事也。需有超俗之见,坚毅之志,宁静之心。
古之贤者,多能藏平。陶潜者,性本爱丘山,不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归园田居,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其藏平于山水之间,虽生活简朴,然心乐之。不以富贵为荣,不以贫贱为耻,此乃真藏平也。若其贪慕虚荣,奔走于官场,岂能留千古之名,传不朽之诗?
又有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然其隐居隆中,躬耕陇亩,藏平以待时。非无志也,非无能也,乃知时机未到,需蓄势而发。及刘备三顾茅庐,方出而佐之,成就一番伟业。其藏平之时,修身养性,博览群书,广交贤士,为日后之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藏平者,能守其心。心者,人之根本也。世之纷扰,名利之诱,常乱人心。若不能藏平,则心浮气躁,随波逐流,终无所成。然藏平于心,则能不为外物所动,坚守初心。如松柏之挺于悬崖,不惧风雨;似磐石之卧于溪畔,任水冲涮。
藏平者,能积其力。力者,成事之基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藏平之际,可潜心修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日积月累,方能厚积薄发。司马相如未遇时,穷困潦倒,然其藏平于陋巷,勤奋读书,作《子虚赋》,名震天下。若其早露锋芒,急于求成,恐难有后来之成就。
藏平者,能察其机。机者,成事之缘也。时势造英雄,然英雄亦需能察时势,待机而动。若不能藏平,盲目躁动,往往错失良机。姜太公垂钓渭水,年逾古稀,仍藏平以待文王。其心不乱,其志不移,终遇明主,辅佐周室,开创八百年之基业。
藏平者,能和其性。性者,人之气质也。平和之性,能容人容物,能忍辱负重。蔺相如位居廉颇之上,廉颇不悦,扬言辱之。相如藏平而避之,不与之争。其深知国之利益为重,个人荣辱为轻。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保赵国。相如之藏平,非懦弱也,乃大度也,其性之平和,令人敬仰。
于家国而言,藏平亦为要。国之昌盛,非一蹴而就,需藏平而图强。汉初,天下初定,民生凋敝。文帝、景帝藏平于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事奢华,不兴兵戈。经数十年之积累,至武帝时,国力强盛,得以抗击匈奴,拓展疆土。若汉初之君,不能藏平,急于建功,恐国将不国。
今之世,繁华如梦,人心浮躁。众人多求速富速贵,急功近利。不知藏平之理,稍有成就,便沾沾自喜;稍有挫折,便灰心丧气。如此,岂能成就大业?
吾辈生于当世,当悟藏平之道。于学,则藏平而博学广闻;于业,则藏平而精益求精;于德,则藏平而修身正心;于情,则藏平而真诚待人。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平和之心态,应对世间之变幻。
藏平非一时之功,乃终身之修。需时刻自省,不断磨砺。在繁华中守其平淡,在困境中守其坚定。不被虚荣所迷,不被困难所阻。
藏平者,能于平凡中见伟大,于平淡中品真情。能在喧嚣中守其宁静,在风雨中守其信念。能以平凡之躯,行非凡之事;以平淡之心,追高远之志。
愿世人皆能悟藏平之真谛,行藏平之德,以藏平之智慧,成就美满人生,共建和谐社会,此乃吾之所望也。
夫藏平者,能在逆境中坚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逆境之时,若不能藏平,则易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然藏平者,能坦然面对,不怨天尤人。太史公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宫刑之辱。此乃人生之大逆境也。然其藏平于心,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成《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若其不能藏平,悲愤而亡,何以留此巨著于后世?
藏平者,能在繁华中保持清醒。世之繁华,如过眼云烟,若沉迷其中,易迷失自我。唐之玄宗,初登皇位,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然其后沉迷于声色犬马,重用佞臣,导致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若其能藏平于心,不被繁华所惑,何以至此?
藏平者,能在孤独中积蓄力量。人生之路,常有孤独之时,若不能藏平,则易寂寞难耐,无所作为。宋之范仲淹,被贬邓州,远离朝堂。然其能藏平于孤独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写下《岳阳楼记》,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壮志。若其不能藏平,哀怨自怜,何以有此千古名篇?
藏平者,能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平凡之人,平凡之事,若能用心为之,持之以恒,亦可创造非凡之成就。如“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历经三十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生命渠”,解决了当地缺水难题。其所为,平凡而伟大,皆因藏平之精神。
总之,藏平之道,博大精深。能悟之者,能行之者,必能在人生之路上行稳致远,收获内心之宁静与满足。虽身处平凡之境,亦能绽放出不平凡之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