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劣
夫劣者,人之所具之不足也。或性之偏,或行之误,或能之缺,皆可为劣。然藏劣之理,深而玄矣,非浅识者所能明也。
世之众人,多以显优为荣,而以藏劣为耻。殊不知,优者固可扬,劣者亦当藏。藏劣非为避责,非为掩过,实乃修身进德之妙法也。
何以藏劣?其一,藏劣以护己之尊。人皆有自尊,若劣处尽露,为人所讥,心必伤,尊必损。故藏劣于内,不使外显,可保己之尊严。譬如一人,性急易怒,若当众发作,必为人所笑。然能自制其情,隐其躁性,则可免此辱。
其二,藏劣以避人之忌。世有妒贤嫉能者,见人之劣,或嘲之,或攻之。若自露其劣,无疑授人以柄,陷己于不利。昔者庞涓妒孙膑之能,因膑之微劣而加害。膑后藏其残躯之劣,诈疯以避祸,终得复仇。此乃藏劣以避忌之例也。
其三,藏劣以静己之心。知己有劣而藏之,能使心不躁,意不乱。专注于修己之不足,而不为外议所扰。若心浮气躁,急于改劣而无所藏,反易乱其方寸,事倍功半。
然藏劣非易事也。须有自知之明,明己之劣在何处,其因何生,其害何及。若不自知,则不知何以为藏。又须有忍耐力,藏劣之时,或遭人误解,或遇困厄,皆须忍耐,不可轻易泄其劣。且须有坚毅志,藏劣非一时之功,改劣更需长久之力,若无坚毅之志,必半途而废。
古之贤者,多善藏劣。诸葛武侯,一生谨慎,其用马谡以致街亭之失,此乃其用人之劣。然武侯不诿过,自贬其职,藏其失于内,而后励精图治,更建奇功。且武侯为正军纪,挥泪斩马谡,以警众人。此乃其明于藏劣,勇于改过之举。
唐太宗李世民,纳谏如流,然其亦有决策之误。然能自省其劣,藏之于心,终成贞观之治,大唐盛世。
又有宋之欧阳修,初时文章尚欠老练,然藏其劣而勤修,终成一代文豪。
今之众人,当以古贤为范,悟藏劣之道。于繁华世中,不骄不躁,藏己之劣;于逆旅困境,不屈不挠,改己之不足。
或曰:“藏劣岂不为伪乎?”非也。藏劣乃暂隐其短,非永匿其过。藏劣者,当以藏为机,以改为期。若藏而不改,则劣终为患;若改而不藏,则心易受挫。
且藏劣须有度。不可过度藏劣,以至于自欺欺人。当明其劣,知其可改,而后藏之。若劣不可改,当坦然面对,勇于承担。
于家于国,藏劣亦有其理。一家之中,若成员皆能藏劣而改之,则家和睦;一国之中,若上下皆能藏劣而进,则国昌盛。
观今之世,人心浮躁,急于显优而忘藏劣。或因小成而骄,劣处尽显;或因挫折而馁,自暴自弃。此皆不明藏劣之理也。
吾辈生于当世,当明藏劣之义。以藏劣为盾,护己之身心;以改劣为剑,破己之困境。如此,则个人可进,家国可兴。
夫藏劣者,非懦弱之逃避,乃智慧之隐忍;非无耻之掩饰,乃高尚之自励。能藏劣者,能屈能伸,能进能退。于静中思过,于暗中蓄力。待劣去优显,必如凤凰涅槃,光彩夺目。
藏劣者,能于喧嚣中守静。世之纷扰,诱人显劣。能藏者,心不为所动,静守其心,不随波逐流。如陶潜之隐于山林,虽性有孤傲之劣,然藏之,得内心之宁静。
藏劣者,能于顺境中思危。处顺境时,易忘己之劣。能藏劣者,常思己过,防微杜渐,不致因骄纵而败。如唐玄宗开元之治,后因未藏劣而致安史之乱。
藏劣者,能于逆境中求变。逢逆境,劣更显。能藏者,忍辱负重,寻求改变之法,终能转劣为优。如勾践卧薪尝胆,藏亡国之劣,励精图治而复国。
藏劣者,能于众议中守真。众人之议,或褒或贬。能藏劣者,不被蜚语所惑,坚守本心,默默改进。如苏轼屡遭贬谪,藏仕途之劣,以文抒怀,终成大家。
藏劣者,能于得失中明志。得时不骄,失时不馁。能藏劣者,知得失无常,以劣为鉴,志存高远。如曾国藩屡败屡战,藏军事之劣,总结经验,终成大业。
总之,藏劣乃人生之大学问,处世之大智慧。需用心领悟,用行践行。愿世人皆能善藏其劣,成就美好人生,共创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