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庸
世之论者,多崇贤能,尚俊彦,而轻庸常。然余以为,藏庸之理,深且奥矣。庸者,常也,平也,非劣非劣,实乃生活之本然。藏庸者,非蔽其能而不为,乃敛其华而内守,待时而动,应机而发也。
夫庸者,乃世之常态。日升月落,四季更迭,此自然之庸;晨兴暮息,耕织劳作,此民生之庸;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此道德之庸。庸非无奇,非无美,唯待有心者察之。
藏庸者,能守其心。世之纷扰,名利相诱,声色相惑。若不能藏庸,则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终至身心俱疲。然藏庸之士,不为外物所动,心守清静。如陶潜之隐于南山,采菊东篱,悠然自得。虽处贫贱,而心不为忧,盖因其能藏庸也。
藏庸者,能积其力。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藏庸,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雪会稽之耻;刘邦入汉中,烧栈道以藏庸,养精蓄锐,后出关中,遂有天下。皆因能忍一时之庸,而积其力,待时而起。
藏庸者,能和其群。为人骄矜者,众必远之;为人谦逊者,众必亲之。藏庸之人,不炫己能,不骄己功,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故能得众人之助,成众人之事。
藏庸者,能明其道。世间之道,有显有隐,有张有弛。藏庸非消极避世,乃知何时当显,何时当隐;何时当张,何时当弛。若一味求显,必致亢龙有悔;若一味藏庸,亦恐碌碌无为。故能藏庸者,明其道而守其中,方能进退自如。
然藏庸非易事也。人皆有好名之心,好胜之志,欲藏庸而不外露,非有大智大勇者不能为也。且世风多崇显达,贬抑庸常,欲藏庸者,需有坚定之信念,不为流俗所移。
今之世,急功近利者众,能藏庸者寡。众人皆欲一夜成名,一步登天,而不知藏庸积厚之理。或有小成则沾沾自喜,目中无人;或遇挫折则一蹶不振,自怨自艾。此皆不明藏庸之道也。
吾辈生于当世,当悟藏庸之理。不以庸为耻,不以显为荣。于繁华处守其朴,于困境中守其志。藏庸以修身,显能以济世。
藏庸者,能于顺境中思危。当功成名就之时,不骄不躁,忆昔之艰难,思今之不易,以防骄奢淫逸,堕其心志。如唐太宗贞观之治,虽天下大治,而犹能纳谏自省,恐生骄逸之心,此乃藏庸于顺境之智也。
藏庸者,能于逆境中求安。当身处逆境,不怨天尤人,安贫乐道,守其本心。如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乃藏庸于逆境之德也。
藏庸者,能于平凡中见奇。生活多平凡琐事,然藏庸之士能于其中发现不凡之美。如庖丁解牛,技进乎道,于平凡之劳作中悟得养生之理;如卖油翁酌油,熟能生巧,于平常之事中显其精湛之艺。
藏庸者,能于喧嚣中守静。尘世喧嚣,人心浮躁,藏庸者能独守一方宁静,不为外物所扰。如王维隐居辋川,弹琴长啸,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心宁静,故能得山水之趣。
藏庸者,能于众议中守真。众人之议,或褒或贬,或誉或毁。藏庸者能坚守本真,不为所动。如屈原行吟泽畔,举世皆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虽遭放逐,而志节不改。
藏庸者,能于得失中守衡。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平和之心看待得失。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心守衡,故能宠辱不惊。
藏庸者,能于古今中守道。观古之贤达,多能藏庸;察今之众人,常为名利所迷。故当以古为鉴,守道而行。如曾子三省吾身,传承千古美德;今之学者,当思其道,修身立德。
总之,藏庸乃人生之大智慧,处世之大哲学。能藏庸者,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能隐能显。于平凡中见伟大,于平常中见神奇。愿世人皆能悟藏庸之妙,行藏庸之道,以达人生之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