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立冬时节,太阳到达黄经225°。从气候上来说,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明显,开始出现冰冻,田间劳作基本结束,农作物大多已收割归仓。在立冬前后,像华北等地往往会有初雪降临,整个大地银装素裹,呈现出冬季的景象。
在古代社会,立冬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举行迎冬礼,有赏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等活动,这些体现了对冬季的重视以及古代的仁政理念。
立冬在文化上也有诸多内涵。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人们习惯在立冬这天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活动。在北方地区,立冬吃饺子是非常普遍的习俗。饺子谐音“交子”,有“秋冬季节之交”的意思。而且饺子形状类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受冻,天津等地还有在立冬时节吃倭瓜馅饺子的讲究。山东滕州等地有立冬喝羊肉汤的习俗,羊肉性温,在寒冷的天气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既可以享受美味,又能够滋补身体、抵御严寒。南方一些地区,如南京,人们在立冬时节会吃鸭子,老鸭萝卜汤是当地人的最爱。民间有“北方饺子,南方鸭汤”的说法,南京有“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的谚语。当地人认为大葱性温味辛,能够驱寒散邪,所以在立冬这一天会吃生葱来驱散风寒、排汗辟邪。在潮汕地区,流行立冬吃甘蔗。此时的甘蔗多汁鲜甜,并且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苏州、常州地区立冬有吃咸肉菜饭的习俗。当地人认为咸为五味之首,比较滋补,咸肉菜饭是用秋后的青菜和肥瘦相间的腊肉,放入当年产的新米蒸煮而成。旧时,立冬这天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祭祀上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立冬所承载的丰富习俗和文化内涵,通过社会群体的活动得以传承。当人们在立冬这天进行祭祀、享用传统美食等活动时,其实是在延续先辈们的传统。这种文化传承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大家因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传统习俗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