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少
世之众人,多务于显多盈满,而鲜识藏少之妙。夫藏少者,非匿其所有,实乃智虑深远,知止守节,以蓄其势,养其德,成其业也。
少者,未显之能,未露之慧,未彰之善,未表之情。藏少者,不急于炫其能,不贸然露其慧,不肆意彰其善,不轻易表其情。
昔者,勾践卧薪尝胆,藏其复国之志,少露其锋,忍辱负重,终雪会稽之耻,称霸诸侯。此乃藏少而致胜者也。若其初则张其志,显其能,恐早为夫差所灭,安能有后来之兴?故藏少者,能忍一时之屈,以待时运之至。
且夫,杨修恃才放旷,屡显其智,不知藏少,终致杀身之祸。而司马懿深谋远虑,藏其雄心,待时而动,终成曹魏之大业。是以智者藏少,不骄不躁,知所进退。
藏少者,能养其德。德者,为人之本。若骄矜自满,多显其能,德必亏矣。老子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藏少之人,不炫己能,不矜己功,以谦逊为怀,故能修德立身。
藏少者,能积其势。势者,成事之机也。若过早尽露其能,如箭之速发,力竭而势衰。若能藏少,如弓弦之蓄力,待时而发,势不可挡。姜尚垂钓于渭水,年逾古稀,藏其大略,待文王访贤,方展雄才,佐周灭商,功垂千古。
藏少者,能明其心。心者,神明之舍也。心若浮躁,为外物所惑,则易迷失本真。藏少者,能守其心,不为名利所诱,不为虚荣所动。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藏其名利之心,遂得悠然之乐,诗名传世。
于国而言,藏少亦重。国之富强,不可轻示于敌,当藏其锐,蓄其力。汉之文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藏富国安民之策,至武帝时,国势强盛,北击匈奴,扬威天下。
今之世,科技日新,信息繁杂。众人多急于显其能,炫其富,露其才。殊不知,藏少方能致远。若在职场,初入者急于表现,尽展所能,或招人忌妒,或使己力竭。若能藏少,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方能成就大业。
然藏少非易事也。人皆有好胜之心,欲藏少而不为人知,需有坚韧之志,淡泊之情,高远之见。能克己之欲,不为虚荣所动,不为名利所诱。
藏少者,当有自知之明。知己之长短,明己之优劣。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知所藏,知所显,方能应时而动。
藏少者,当有容人之量。不嫉他人之能,不妒他人之功。以平和之心,待世间万物。能容人者,方能得人相助,成己之事。
藏少者,当有长远之谋。不为一时之利所惑,不为一时之誉所迷。目光长远,布局未来。能谋远者,方能在风云变幻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嗟乎!藏少之妙,在乎心之定、志之远、行之慎。愿世人皆能悟藏少之理,行藏少之道,成就非凡之人生,兴国安邦之业。
或曰:“藏少者,似有所隐,非光明磊落之行。”然此乃浅见也。藏少非为作恶,非为欺瞒,乃为自保,为待机,为成大事。若能以正心藏少,以善念用少,何患其非光明之举乎?
且看古今之贤达,能藏少而成大业者,不可胜数。其行非诡秘,其心非狡诈,乃智慧之体现,谋略之运用。故当正其心,明其理,善用藏少之道,不为外物所扰,不为虚名所累。
藏少者,能于繁华处守其朴。当富贵荣华加身,不骄奢淫逸,不忘根本,藏其奢靡之欲,守内心之纯朴。
藏少者,能于高位时守其谦。居庙堂之高,权重位显,不仗势凌人,藏其傲慢之气,守谦逊之德。
藏少者,能于顺境中守其警。诸事顺遂,春风得意,不麻痹大意,藏其懈怠之心,守警惕之意。
藏少者,能于赞誉中守其真。声名远播,赞誉如潮,不迷失自我,藏其虚荣之念,守本真之性。
总之,藏少乃人生之智慧,处世之良策。无论个人、家国,皆当明此理,行此道,方能趋利避害,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