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当我们以“要求”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诉求时,实际上是在或明或暗地指责或惩罚那些不配合我们的人。这样的沟通方式在我们的文化中司空见惯,特别是来自那些有着权利地位的人。
关于“要求”,我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训。不知从何时起,我有了这样的观念——作为家长,我有义务要求孩子们做什么。作为老师,我有责任教会孩子们什么。家长、老师、管理者……许多掌握权威的人同样相信,他们的工作就是去改变他人、让他人守规矩。是孩子们让我明白,我无法要求他们去做任何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让他们服从我的要求或让他们后悔没有照着我的话去做,但他们终将让我明白,用惩罚的方式强迫他们是多么愚蠢,而我真希望自己不曾用那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记得暑假班有一次课上,有几个孩子怎么都安静不下来,一会儿交头接耳,一会儿离开座位找伙伴说话,当我要讲解重点内容时,他们无法安静听我说,而且还自作主张胡乱书写以图早点完成任务。我提高音量几次提醒都不奏效,我怒了,停下我想要讲课的步骤,站在讲台前直直地看着孩子们,他们突然发现没有听到我的声音了,转而愣愣地看着我,不知道我接下来会怎么做。
我平静地说:“我现在很生气,是因为你们不尊重我的课堂纪律,如果大家各自为政,课堂吵闹就会影响其他想要听我课的孩子们。不想听的孩子们我也能理解,你们上了这么久的课没有休息,有些不耐烦,或者你们已经懂了该怎么写,但是这都不是你们可以制造噪音的理由,这会给他人造成干扰。”我说出生气的原因并理解孩子们的行为。我继续说道:“现在我需要安静的课堂环境,并且需要你们大家的支持与配合,你们能做到吗?”我提出我的需求后大部分孩子都支持我,还有二个孩子没有吭声,我看见了,说:“如果你们做不到,可以在不影响课堂纪律和不干扰他人的前提下,你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我其实还是挺佩服这两个孩子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和不畏惧权威的表态。事情结果是,我后面的课程进行的非常顺利。
疏离生命的语言与“奖惩”思维有关,即有的行为应该受到奖赏,而有的行为就该受到惩罚。我们常用“活该”这样的字眼来表达这种思维。这样的表达其实隐含一种假设:做出某些事情的人必定是“坏人”,他们应当受到惩罚,他们应该忏悔并且做出改变。然而,我相信所有人都渴望改变,那是因为人们明白改变能为自己带来益处,而不是因为不想受到惩罚。
大多数人在贴标签、做比较、要求和评判的语言环境中长大,鲜少被鼓励去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由衷地给予和接受,是人类天性所乐见的。然而我们习得了太多疏离生命的语言形式,导致我们的说话和行为方式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