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多
世之众人,多好显其能,炫其多,然不知藏多之妙。夫藏多者,非匿其所有,而在审时度势,知所隐显,以全其德,成其业,保其身也。
多者,或为智,或为财,或为名,或为能。若不藏而露,易招嫉恨,致祸端生。昔者杨修,以其才敏,屡猜曹意而自炫,终遭杀身之祸。而司马懿,深谋远虑,藏其锋芒,待时而动,终成大业。此乃藏多与不藏多之别也。
藏多者,能修其德。德者,为人之本。若恃多而骄,德必亏矣。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藏多之人,不骄不躁,心平气和,能以谦逊之态处世,故能得人敬重,积善德于身。
且藏多者,可积其力。勾践卧薪尝胆,藏复国之志,励精图治,终雪会稽之耻。若其早露锋芒,安能成复国之大业?韩信忍胯下之辱,藏其壮志,待时势至,方展雄才,为汉之名将。是故藏多者,能忍一时之屈,积跬步之力,以待一飞冲天之机。
藏多者,能避其祸。财多而露,易引盗寇;名高而显,易遭谤毁;能强而骄,易为敌所乘。石崇富甲天下,因炫财而亡;商鞅变法强秦,然功高震主,终遭车裂。此皆不知藏多之祸也。
藏多者,能察人心。世态炎凉,人心叵测。若多而不藏,难以辨真心假意。当藏其多,观人于微,方能识得真心之友,远离谄媚之徒。
于国而言,藏多亦为要。国之富强,不可轻示于外。昔秦孝公商鞅变法,秦国渐强,然孝公惠王皆隐其强,待六国懈怠,始东出争霸,终统一天下。若过早显强,必引六国合纵攻之,安能成大业?
今之世,科技日新,国之发展日新月异。然于军事、科技等关键领域,亦当藏多。以防他国觊觎,保国家安全。
然藏多非易事也。人皆有好名之心,欲藏其多而不为人知,需有强大之定力,高远之见识。能克己之欲,不为虚荣所动。
藏多者,当有自知之明。知己之多寡,明己之长短。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如此,方能知何时当藏,何时当显。
藏多者,当有容人之量。不嫉他人之能,不妒他人之多。以平和之心,待世间万物。
藏多者,当有长远之谋。不为一时之利所惑,不为一时之誉所迷。目光长远,布局未来。
夫藏多之道,深矣妙矣。能藏多者,能屈能伸,能进能退。于无声处积其势,于危难时保其身。愿世人皆能悟藏多之理,行藏多之道,成就非凡之人生,兴国安邦之业。
或曰:“藏多者,似有所隐,非光明磊落之行。”然此乃浅见也。藏多非为作恶,非为欺瞒,乃为自保,为待机,为成大事。若能以正心藏多,以善念用多,何患其非光明之举乎?
且看古今之贤达,能藏多而成大业者,不可胜数。其行非诡秘,其心非狡诈,乃智慧之体现,谋略之运用。故当正其心,明其理,善用藏多之道,不为外物所扰,不为虚名所累。
藏多者,能于繁华处守其朴。当富贵荣华加身,不骄奢淫逸,不忘根本,藏其奢靡之欲,守内心之纯朴。
藏多者,能于高位时守其谦。居庙堂之高,权重位显,不仗势凌人,藏其傲慢之气,守谦逊之德。
藏多者,能于顺境中守其警。诸事顺遂,春风得意,不麻痹大意,藏其懈怠之心,守警惕之意。
藏多者,能于赞誉中守其真。声名远播,赞誉如潮,不迷失自我,藏其虚荣之念,守本真之性。
总之,藏多乃人生之智慧,处世之良策。无论个人、家国,皆当明此理,行此道,方能趋利避害,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