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晴
夫晴者,天之明也,心之悦也。然藏晴者,非蔽其明,抑其悦,乃敛其华,蓄其势,以待时也。
世之众人,多好晴之显,以其光而耀,以其暖而舒。然不知藏晴之妙,遂常陷骄躁之境,或失于自满,或困于虚荣。
藏晴于德者,德厚而不彰。君子修德,不为名闻,不为利趋。其心仁善,其行恭谨,然不以德炫人,不以善邀誉。如春雨润物,无声而泽被;似清风拂林,轻柔而化育。古之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德之美,在于藏晴,内蕴而不外显,故能安贫乐道,为后世所颂。
藏晴于才者,才高而不骄。学富五车,艺通六艺,然不恃才傲物,不炫才争名。知才之有限,学之无涯,故能谦逊好学,以求进益。昔有王勃,少负才名,作《滕王阁序》,惊才绝艳。然其不骄不纵,藏晴于内,继续攻读,终成大家。
藏晴于情者,情真而不滥。情之所钟,发乎心,止乎礼。爱之深切,不流于浮薄;思之绵邈,不陷于痴迷。相如文君,情投意合,私奔卖酒,然其情非张扬于外,乃深藏于内,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是以情比金坚,流传千古。
藏晴于志者,志远而不狂。志士立心,志在高远,胸怀天下。然其志不宣于口,不急于时,能忍辱负重,能厚积薄发。勾践卧薪尝胆,志在复国,其志深藏,忍辱偷生,终雪前耻;孔明躬耕陇亩,志在济世,其志不泄,待机而出,遂成伟业。
藏晴于功者,功成而弗居。建不世之功,立赫赫之业,然不居功自傲,不贪功恋赏。知功之易逝,名之无常,故能淡然处之,以保其终。汉之卫青、霍去病,驱匈奴于漠北,功莫大焉,然其不矜功伐,谦逊有加,是以名垂青史,为后世敬仰。
今之世,人心浮躁,急于显达,好晴之耀而不知藏。或稍有微功,便沾沾自喜,四处吹嘘;或略有小才,便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此皆不明藏晴之理也。
若欲藏晴,当修心养性。心宽能容物,心静能察理。不为外物所动,不为荣辱所惊。常自省己过,克己之短,扬己之长。读圣贤之书,悟藏晴之道;交良善之友,得劝勉之益。
藏晴非一时之忍,乃终身之修。需时刻惕厉,慎独慎微。于繁华处守其朴,于得意时敛其行。能忍辱负重,能韬光养晦。如此,则可渐臻藏晴之境,得人生之真谛。
夫藏晴者,非隐其能,非匿其志,乃养其气,蓄其锐。待时而动,一飞冲天;顺势而为,一鸣惊人。如宝剑藏于鞘,待敌而出;似明珠匿于椟,待价而沽。
藏晴于智者,智者不惑。知进退之机,明得失之理。不盲动,不冒进,审时度势,相机而行。孙武著兵法,藏晴于吴宫,待时而出,助吴王称霸;张良谋天下,藏晴于汉营,待机而动,佐刘邦建汉。
藏晴于勇者,勇者不惧。勇非蛮勇,非悍勇,乃智勇。藏勇于心,不轻易示敌;用勇于当,不畏惧艰难。岳飞精忠报国,勇冠三军,然藏晴于阵,不骄不躁,故能屡建奇功;戚继光抗击倭寇,勇镇海疆,然藏晴于营,谋定而后动,是以名震华夏。
藏晴于仁者,仁者爱人。心怀慈悲,普济苍生。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藏仁于行,不图回报;施仁于众,不求赞誉。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道,藏晴于颠沛流离之中,终成万世师表;孟子倡仁政,忧民疾苦,藏晴于雄辩滔滔之内,留芳千古。
观乎天地自然,亦有藏晴之象。春之花,夏之叶,秋之实,冬之雪,皆有时序,不妄发,不逾矩。山川静默,藏秀于内;江河奔腾,敛势于渊。是以天地有常,万物有序。
嗟乎!藏晴之理,深矣妙矣。能悟其道者,可避祸端,可成大业,可享安宁。愿世人皆能明藏晴之义,行藏晴之实,使心归宁静,德臻高远,志达宏阔,功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