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两弹元勋 邓稼先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镇,少年时就立志将自己的一切贡献于祖国,贡献于中华民族。1945年夏,他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赴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留学,用23个月就取得博士学位。出国前他对好友说:“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一定学成回来。”1950年8月29日,获得博士学位后第9天,邓稼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登上归国的客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研究工作,为我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工作。1956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核威胁阴云笼罩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核讹诈、核威胁,党中央毅然作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8年8月,邓稼先同志奉命调入正在筹建的核武器研制机构,担任理论部主任,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他对妻子许鹿希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从此以后,邓稼先的名字在公众视野“消失”了。他再没有出过国,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没有公开做过一次学术报告。他成为中国原子弹研制理论设计的负责人。
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要自主研制一颗原子弹谈何容易?1959年8月,苏联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订的新技术转让协定,并撤走了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也没有留下。十几年前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里,至少有14名诺贝尔奖得主,而邓稼先所带领的团队,则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主要计算工具也极其简陋,分别是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然而,正是利用这些计算工具,邓稼先的研究队伍计算出了内爆型原子弹的物理流程。9次演算用掉的演算纸,可以从地面堆到房顶。华罗庚把他们所计算的问题称作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6年以后,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对一个百年来苦难深重的国家来说,意义难以估量。两年多以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仅用了两年零8个月。参与核武器研制的28年里,邓稼先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青海和四川的研制基地,但偶尔需要回北京汇报工作时,他会回到北京西郊的家里,和妻儿短暂团聚——用邓稼先的话说,是“回北京出差来了”。
28年里,许鹿希见到丈夫的次数寥寥可数。谁曾想,最后归来时,他已是病入膏肓。由于长期工作在核试验一线,邓稼先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1985年,他被确诊直肠癌。这年7月,拖着病躯的他,不得不离开其隐姓埋名执着奋斗了28年的荒凉戈壁滩,回到北京住院治疗。
邓稼先常被人们称为“福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1958年至1986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其中15次由邓稼先亲自指挥,100%获得成功。但这一次,邓稼先的运气却并没有这么好。他住院363天,动了3次手术,因为核辐射严重,一做化疗,他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就马上跌到零,然后全身大出血,极其痛苦。止痛针从每天一打,后来发展到一小时一针。
重病之时,邓稼先乘车缓缓驶向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看了一眼身旁的妻子,轻声问:“30年后,会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6月,在邓稼先去世前1个月,国家军委决定对邓稼先的事迹解密。6月24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了这篇通讯,一个在当时鲜为人知却对新中国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的名字,才重新被中国人知晓。
1986年7月16日,邓稼先得知国务院决定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在日记中写道:“核武器事业是要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能成功,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的工作,只能做一个代表而已。但党和国家就给我这样的荣誉,这足以证明党和国家对尖端事业的重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终年62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