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一.人物简介
(公元624年—公元705年),自名武曌,又被称为武后。
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虽在位十六年,实掌国政四十余年。
二.生平简介
武则天出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是利州(今四川广元)人,她是武士彟的次女,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
其父亲武士彟曾任工部尚书等职。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赐号“武媚”。唐太宗去世后,她入感业寺为尼。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将她召回宫中,封为昭仪,后晋升为皇后,尊号“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
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她改名为“曌”。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
三.著名事件
1. 打击元老大臣势力: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后,因长孙无忌在立后事情上不肯支持自己,便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图谋造反,使其被削去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此后政权逐渐掌握在她手中。
2. 二圣并立: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出现健康问题,武则天开始代为处理朝政。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宰相上官仪请求废后,武则天发现后软硬兼施,使高宗打消念头,此后她在幕后听政,政事大小都由她决定,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3. 泰山封禅: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武则天积极劝说高宗封禅泰山,她认为封禅是祭地仪式,应由太后配享,自愿充当亚献。
4. 发展科举:武则天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创殿试、自举、武举和制科等。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贡士,注重才学、相貌和口才;
武举内容包括骑射、马枪、举重等;自举可毛遂自荐申请做官;制科则根据临时需要开设。
5. 用人方面:武则天能用人,通过各种办法搜罗人才,多次敦促各级官员举荐人才,狄仁杰、魏元忠、张柬之等名臣皆在其列。
6. 酷吏政治: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
7. 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以保障农时,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户口大量增加。还主持编撰了农书《兆人本业》。
8. 清除政敌:为清剿朝内外的反对派,大兴告密之风。
9. 神龙政变: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称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四.人物影响及评价
正反面影响都有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她的武周政权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打击士族贵族,改革科举制度:她扶持下层知识分子,从庶族地主中大量选拔人才,支持民间知识分子进入朝廷。
发展以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增加考试科目和录取人数;创立殿试制度,有利于皇帝亲自选拔人才,增强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设立武举制度,发现军事方面的人才。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影响了唐代,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进步意义,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为国家选拔了更多有才能的官员。
2. 重视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她推行劝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朝农业发展突飞猛进,全国户口数显著增加,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3. 严厉打击腐败,整顿吏治:传承贞观时期严惩腐败的国策,对朝廷上下的腐败现象进行大规模治理。
同时,她广开言路,设立专用的铜匦,鼓励老百姓上书言事,能包容大臣提出的尖锐批评,这种皇帝从善如流、大臣敢于直言的风气,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然而,武则天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她任用酷吏开创了特务治国的先河,来俊臣、周兴等酷吏罗织罪名,大搞冤假错案,让朝廷大臣一度人人自危,对古代政治生态产生了极深远的负面影响。
不过,总体而言,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其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举措,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唐高宗和唐玄宗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对唐朝的繁荣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增加了女性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度。
毛泽东曾评价她:“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整理搬运小梨漫
|